张林宝:田园“痴汉”唤醒农田带富乡邻
□记者张斌
核心阅读
位于双林镇吴家庄村的南浔九曲湾苗木专业合作社内,日前,负责人张林宝正同儿子沈翔飞一起,查看去年移栽的一批高杆柚子树苗。
“农业这行越干越起劲。”从29岁承包土地种植梨树开始,年近六旬的张林宝在农业这个行当“折腾”了30年。作为一名劳模,张林宝开始关注农村和产业的无缝对接,并将自己的经验加以整理开展传帮带,从而带富乡邻。
一己之力带活产业
在吴家庄村,提及张林宝的名字,村里无人不知。据悉,该村过去只有“粮仓”,几千亩地种的全是庄稼。上世纪80年代初,邻村人张林宝在吴家庄承包70多亩地,种起了黄花梨,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村民的议论。
起初,张林宝心里也没底,“没有技术、只有10万元启动资金。”为此,他连着三年去省农技院“讨”技术。白天下地、晚上看书是那段时间张林宝的常态。
1996年,张林宝的54亩梨园收获了50多万元,农产品亩均过万的产值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随即,张林宝作为“土专家”,游走于全市的各个果园,给种植户带去自己的经验。
“种梨要等3年才能见效益,70亩地种梨子风险有多大?”村民周建平将信将疑,但还是承包了果园。“后来梨子卖得好的时候,一只梨子就是一块钱!”周建平看到种梨的效益非同凡响后,与另外5名村民加入了张林宝的种梨队伍。收益的第一年,“加盟”的6户村民就盖起了新房。
吴家庄的梨子一开始就销往苏州、南京等地的市场,在经营过程中,吴家庄人发现卖水果也需要“名片”,于是他们在梨子上贴上了“双晶”的标签。有了品牌的“双晶梨”市场效益更好了。看到效益的村民开始明白“梨子为什么这样‘甜’”,纷纷加入到这一高效产业中,吴家庄便也多了“梨子村”的头衔。目前,全村大大小小梨农已增加到20多户,种植面积增加到400多亩。
随之而来的是400多亩“双晶梨”和多位“梨王”的诞生。用地越来越少,效益却越来越好,吴家庄农业结构调整凸现“精致化效应”。
一块农田大有可为
苹果不适宜江南,如同“桔逾淮为枳”,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两种植物习性上达成的共识。日前,在双林镇邢窑村,张林宝引进20多个品种的国内外苹果树进行试种,经过多年培育、筛选,终于成功选育出一种适宜本地栽种、产量高、果实品质佳的苹果树种,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,还摸索出一套种植技术,打破了千百年来江南气温条件不适宜苹果种植的观念桎梏。
在张林宝的苹果园里,苹果成熟特有的香气溢满果园,一棵棵苹果树枝叶茂盛。张林宝介绍,培育的新品种口感甜中带点酸,松脆度与北方产青苹果相似,不及北方产红富士品种松软,但比红富士要甜,核更小。
“做农业就要较真,永不服输。”张林宝笑着说,人们都说南方地区不适宜栽种苹果,他就要试试,希望能够打破这种观念。
传统农田大有可为。近些年,张林宝又将目光瞄准了柚子。通过8年的时间,他成功培育出了适合当地气候的马家柚。
如今,张林宝还在邢窑村开设日本甜橙种植基地,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,预计每亩地可增收4万多元,促进了农民增收、农村富裕,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。
一门心思带富乡邻
“土壤要保持肥沃度,要定期杀菌消毒,预防病毒细菌。”张林宝循循善诱,周边村民纷纷围了上来。夏季如何管理,怎么有效防止天敌入侵,遇上主要常见病害如何治疗?他边讲解边示范。
饮水思源,如今张林宝每年都会免费带3个徒弟,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养殖各个过程的技巧,还把手中的水塘让给他们养殖,学习各项技术。如今,他已累计带出了50多名徒弟,陆续承包土地从事果蔬种植或周边产业。
“卖过梨子、倒腾过新品种,这几年开始从事园林绿化,回头看看,一碗农业饭吃了30年,也挺好。”作为一名市级劳模,这些年,张林宝专注于乡村振兴,带富周围乡邻。
面对面交流,手把手指导,让村民底气更足,目标更大。沈良介绍,等“稻鳅共生”模式成熟后,将把经验传授给周边村民,形成规模化养殖,然后整合资源打造生态泥鳅品牌,开展抱团拓市。
同时,针对农村群众对新科技、新知识缺乏认识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,张林宝还联络涉农部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,通过集中授课、现场示范等方式,开展畜牧养殖、特色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。此外,他定期组织种养大户到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参观学习,通过现场观摩、即时答疑、实地操作等形式,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实用生产技术。